职业规划从大一做起

作者: 时间:2016-11-10 点击数:

职业规划从大一做起

2007年09月28日 09:30 来源:《中国大学生就业》

周骏宇

小刘的困惑

小刘毕业于某大学机械专业,毕业3年已换了5份工作。第一份工作在一家日资企业,他干了1年;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民营企业当技术员,只做了7个月;而在今年的9个月时间内,他走马灯似地换了3份工作,最后一份工作仅干了一个星期就辞掉了。现在小黄又回到他已非常熟悉的人才市场,重复他习以为常的动作:投简历、面试、再投简历、再面试……他感到非常苦恼和迷茫: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什么职业?

这样的例子虽然极端,但却折射出大学生们职业规划缺乏、对求职就业困惑无知的现实。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43%的学生对于就业准备属于“临阵磨枪型”,直到大四才考虑就业问题;另有40%的学生是在大三,仅有4%的学生是在大一阶段就关注于此。

职业规划不足是导致大学生们求职或就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生职业目标模糊,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自己潜能有多少一概不知;对自己想要进入行业的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等全无了解。颇多的大学生随遇而安,能找着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有的人甚至走了一个圈,绕来绕去又回到20岁时的起步点――小刘就是这样的例子――这样的职业生涯,无疑是不利于个人实现长期、持续、良性发展的。

职业规划宜早不宜迟

职业规划是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来确定自己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在西方许多国家,职业规划教育从小学便开始了,而且教育的形式非常多样化:学校有定期的“职业日”,在“职业日”,学校还会邀请社会上不同职业的从业者到学校介绍各自的工作;学校还组织一系列的模拟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不同的职业有直观的感受;在孩子们上八年级(高中)时就要请专家给孩子们做职业兴趣分析,虽然他们的职业兴趣并没有定型,但可以根据其暴露出来的特征进行有效引导;年满14岁的就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到校外打工,积累“工作经验”。

在我国,中小学的职业规划教育基本上还是空白状态。学生的视野很窄,对不同职业、自己的爱好等认知都是非常有限的,高中生在懵懵懂懂时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上大学选专业也很少考虑到其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但另一方面,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目前中等、初等教育的应试取向根深蒂固,在是很难改变的,由于面临巨大的应试压力,要学生们在大学以前展开职业规划,是不太现实的。

不过,在进入大学后,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此时,学生基本摆脱了应试压力,有了更多的时间、精力来面对、解决这些问题。专家建议,大学生应该进校就想出门事,就业难就早下手,让职业规划从大学入校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与四年学习生活同步。在大一起就应该思考个人未来的发展,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根据教学安排和教材开展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未雨绸缪,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效果要好得多。

但是如前所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都是被动的,到毕业时才来考虑职业、就业问题。这无疑是不适合自身的发展的。

职业规划三步走

大学生究竟应该怎样进行职业规划呢?可以依三步来展开:

第一步:了解职业

对不同职业领域的熟悉,以及对不同工作的职责和所需技术的了解,是职业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有的同学想要去报社做记者,熟读采写编评的书,却忽略了实习经验;有的同学一心想去网站做编辑,结果学了Dream weave,却发现企业需求的是Photoshop学得好的。这些都是没有全面认识想要从事的职业的后果。

对职业的认识,同学们可以向老师、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和高年级的同学们(特别是已经毕业工作的)取经,当然也可以是其它能够给你建议的其它人,尤其是那些已经在工作的人。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可以借阅不同职业、不同专业的相关书籍来阅读;借助网络与各类人员交往,了解各种职业的要求、前景和就业状况;

第二步:认识你自己

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还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我是谁?”“我的长项是什么 ?”“我最适合做什么?”当你刚刚开始你的大学生活时,你对自己以后要做什么不清楚是很正常的。

这时就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在自我剖析的基础上,结合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借助一些于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这样的测验在许多书籍和网站上都可以找到――评估自己的职业倾向、能力倾向和职业价值观,即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这是职业规划的另一要件。

第三步:职业定位

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劣势、各种职业的区别之后,就可以通过职业定位来确定一个或几个发展方向。职业定位过程中要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等。应选择条件更合适、更符合自己特长、更感兴趣、经过努力能胜任、有发展前途的职业。换句话说,要找出自己的性格、所学的知识和想要从事的职业交集。

因此,喜欢做营销,但是自己身体不好,或是性格内向,就未必要选择营销这个行业;喜欢做导游,但是性格太过直爽、容易冲动,导游也不一定要是职业发展的首选;一个自己感有兴趣、但就业非常困难的职业,选择时也要先三思。

职业规划的实施

没有行动,职业目标只能是一种梦想,下一步就是要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并去落实这一行动方案。落实的方面无外乎一下一些方面:

知识学习。在专业与职业规划一致时,勤奋学习当然是必须的;但需要指出的是,专业与职业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必然一致的。在文首的例子中,原来小刘虽然学的是机电工程专业,但他对技术工作一点兴趣都没有,当初报考该专业只是家人的安排。

在专业与职业规划不一致时,就需要通过其他渠道补充相关的知识。例如选修学校开设的第二专业,也可以是选修公选课、旁听他系的课程,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社会实践。实践是增加职业体验、丰富职业技能的重要一环。 暑期兼职、实习以及一些实践活动都会使你得到最直观的信息,大学生们应该努力争取参与这样一些活动的机会,并要持之以恒,提高自己的能力,开阔自己的视野。

考证。一些证书可以证实持有者的专业技术能力,是企业挑选员工时的有效信号,对于成功求职具有直接意义。这类证书包括中高级英语口译证书、微软认证软件工程师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律师资格证等都具有这样的信号意义。尤其对于转行就业的学生来说,由于没有与职业对口的本科毕业证,这些技能证书就显得更为重要。

林俊浩,深圳大学大三学生,他在全国“航天杯”首届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获得“十佳职业规划之星”。我们来看一下他是如何进行职业规划的。在入大学后,他每学年都制定了一个“核心任务”,比如大一主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大二则以营销、财务为发展重点,并开始尝试兼职;大三研读战略管理、商业策划等,大四则以求职为重点。而这些工作,服从于他的职业目标――成为管理咨询师。在毕业后,林俊浩每年也有自己的学习重点,确保自己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管理咨询师。如果大家都象他一样,无疑大学生活会更为丰富多彩、职业发展也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需要补充的是,职业规划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需要根据各种变化来调整,决不是一成不变的。早先确定的职业发展方向完全可以有几个而不是一个,大学四年中,若发现原有的方向不合适,完全可以加以调整,直到找到自己最满意、最合适的为止。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楚雄师范学院学生工作处